开国儒将萧克两次凭借智慧摆脱轰炸反而敌人被炸得人仰马翻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人们安居乐业。可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假如没有上个世纪革命先烈们的勇往直前,靠着聪明才略,运筹帷幄打赢了一场场抗战,现在的我们也不能过得那么幸福。“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一位伟大的将军:萧克。萧克上将,一位足智多谋的老将军,作战时运筹帷幄,是一位资历极深的革命家。他不仅作战勇猛,人称“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北伐战士。更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荣誉奖,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将领。1925年,萧克毅然加入了的队伍,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重大战役,在参军期间接连担任了连长,营长,团长等重要职务。全国解放后,又担任了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萧克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这是国家对萧克上将功勋的认可与肯定。后来萧克上将更在第十二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萧克上将的传奇一生,了解他的文武双全,了解他如何从一名农家子弟成为一代名将,了解他如何在战争中巧施妙计打败敌人的。新来的朋友可以先点个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视频,又不错过之后的精彩内容。投笔从戎萧克上将是湖南禾县人,他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家里有六亩薄田,条件还勉强凑合。家里并不是很有钱,但是父亲深知读书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就在萧克六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往私塾学习。萧克也天资聪慧,努力认真,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又继续读了高等小学,后来去了师范读书。读书时的萧克就与其他孩子有很大的不同,从小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资。他热爱读书,喜欢吟诗作赋,喜欢自己写文章,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有他自身热爱的原因。他和其他大多数书生也不同,热爱学习但不迂腐。在读书期间,他的爱国情怀也在悄悄萌芽,为后来他投笔从戎潜移默化产生了影响。曾经有一次,萧克在父亲的书房读书。突然干活的父亲被书房里的哭声吓到了。父亲不知道萧克为什么突然就哭了,赶紧走进书房查看。
这时的萧克已经泪流满面了,父亲急忙询问萧克原因,以为是谁欺负了自己的儿子。可是萧克解释道是自己看的书太感人了,这时父亲才看到儿子手中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传》。原来萧克是被书中的英雄战士们的爱国气概所感动,父亲哭笑不得。也就是这一个时候,萧克心中爱国的种子慢慢萌芽。1925年,萧克从师范学院毕业了。他怀着热情踏上了去往广州的路。那年的冬天极其寒冷,但是萧克的热情丝毫未减。一个人,包里只有七块大洋,萧克硬生生地徒步九天,终于坐上了开往广州也是开往自己梦想的火车。萧克这次去往广州的目的是报考黄埔军校,但是很遗憾,他错过了最后一期的招生时间。但是这样的挫折并没有打击萧克从军的热情,他另谋出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进入了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进行学习。虽然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军事委员会宪兵教练所被划入了黄埔军校,但是萧克上将仍然实事求是,在采访中谈到自己并不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在教练所萧克上将也经历一波三折,萧克在二月份入学,因为当时学校军士人数多的原因七月份就毕业了,而且无法进行分配到军队,但是所幸的是萧克还是拿上了属于自己的毕业证。
萧克毕业后努力找寻自己喜欢的岗位,最后在团长蒋先云所在的五团担任兵器员。但是好景不长,当时北伐战争爆发,吴佩孚的军队很快就被打败然后落荒而逃了。没有办法,萧克只好辗转来到武昌,投奔自己的堂兄。当时的堂兄就职于号称“铁军”的第四军。堂兄见到萧克后,认真地为萧克规划了当下的形式,便劝萧克留下来,不要再去辗转奔波。就这样萧克留在了北伐军第五团辎重队。萧克在军队中表现优异,各个方面的能力表现突出,受到了上级的认可。在第二年三月,萧克完成了自己的愿望,成功加入到叶挺任师长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因为萧克自身的努力和勤奋,很快就在队伍中得到了提拔,最高的一次提拔达到了在第七十一团三连担任政治指挥员,成为了“铁军”的一员。也是在那个月,萧克在连长的推荐下,顺利入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员。后来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的追击和压迫,萧克抛下架子,忘了自己也是来自一个书香门第,也不管自己是一名军事军官,一路讨饭,期间还在广州依靠给一位卖字摊的老先生磨墨求生。但是萧克毫无怨言,依然努力地寻找党和组织,就是为了继续战斗在第一线,为革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功夫不负有心人,萧克最后也顺利找到了组织。1930年,萧克担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在红军打下吉安后,当地老百姓感恩戴德,热情高涨,爱国热情达到了最高点,纷纷加入红军的队伍,励志为国效力。
随着军队人数的增加,红一军团指挥部于是下令决定将纵队改成师。在这样的情况下,红四军第三纵队也整顿改编为了红四军第十二师,由萧克担任师长。接着,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红军势不可挡,大获全胜,萧克也升至为红八军军长。妙计两出1933年,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第十七师,萧克仍然担任师长。在这一年里,萧克接收到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率领第十七师配合中央红军作战。当时的局势对第十七师并不有利,第十七师必须迅速向宜春,分宜地段横渡袁水,然后向北出发配合第十六师的行动。
面对的严防死守,萧克并没有犹豫,而是迅速带领第十七师行动,加入到战局之中。当时的萧克率领第十七师迅速的横渡袁水,这样的动作引发了军官何键的不满,何键对此感到非常的吃惊,因为萧克率领的第十七师渡水速度之快出乎他的意料。于是何键抓紧时间派出主力军对萧克带领的第十七师发起尾随攻击。何键作为一位聪明才智的总司令,很快就明白了萧克快速渡过袁水的原因:为了很快地去接应第十六师,与十六师会和并肩作战。所以何键又再次派出了军队进行堵截追击,接受命令的是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在接到命令后,何键迅速率领第十八师对萧克部进行堵截追击。
朱耀华依据萧克的行军路线和当时的地形情况,很快就判断出萧克部的动向,于是决定走近路向东前进,抢先到达萧克部的前方,对萧克部进行堵截,阻断萧克继续向北出发的路线。这样一个时间段萧克率领的第十七师因为日夜兼程的原因,已经到达了身体疲惫的临界点。所以萧克决定让部队在黄沙地区进行休息调整,然后再向北出发去接应第十六师。但是万万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整个休整期间,朱耀华率领的军队已经追击而来,萧克部已经精疲力竭,面对朱耀华部队的猛烈攻击措不及防。要是只是地面战斗也还好,但是这次上级还派出了空军支援。朱耀华军队向萧克部发起猛烈的攻击,空中又有飞机向自己部队狂轰乱炸和俯向轰炸,一时间,萧克部陷入了险境:萧克部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反击,只有在轰炸的间隙进行反抗。这个时候,萧克只好带领战士们积极修缮工事,加强防御工事,减少人员伤亡,守住阵地,艰难地拖住军队。
在防御过程中,萧克有个疑问一直困扰着他,百思不得其解。他始终没有明白,明明朱耀华的部队与自己的部队近在咫尺,为什么飞机投掷的导弹一颗都没有落入朱耀华的阵地上,但是却都能精确地落入自己的阵地,造成大批的人员伤亡呢?敌军的飞机在投掷过程中,他们又是怎么区分敌我的呢?后来,萧克趁着敌军飞机轰炸的间隙,登上了高处观察朱耀华的阵地。这次的登高让萧克惊喜地发现了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因为这个时候的朱耀华部队上方的土地上有许多白布条,看似不规律但是又有一定的联系。萧克看到这场景,立刻茅塞顿开了,原来敌军飞机分辨敌我的原因是朱耀华部队通过白布向空军传递了消息,这才避免了投掷失误。这个时候萧克立即下令让后勤部拿出白布,组织自己的部队将白布条铺满在自己的阵地上。飞机又再次来袭,这次他们直接飞过了萧克的阵地,直直向朱耀华的阵地飞去,向朱耀华的阵地投放了导弹。这一次,意外受到攻击,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死伤惨重。萧克找准时间,立刻下令部队向敌军发起攻击,成功突围。
萧克完美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还在这次突围中大获全胜,歼灭了军1000余人,给敌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次的计策,萧克神机妙算,比敌方的计谋更高一筹。当然这样用计使敌军误伤自己军队的事情远远不止一次。没过多久,萧克也再次让这样的好戏上演,这就是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面对敌军追击时,萧克下令丢掉草帽,敌军反而因贪小便宜而损失惨重的长征战略转移。1934年7月23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于是上级决定进行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这就是后来所说的长征。红六军奉命离开湘赣苏区,向山地发展,并在那个区域向北出发与红二军团进行会师。因此红六军在萧克的带领下从遂川地区出发,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势如破竹,突破了的重重防线,成功突围。萧克攻克阻击的速度让大为恼怒,于是下令陆空并进,对萧克的部队进行天上地下一起追。
这个时候在萧克部队前方的白崇禧见红六军的突围,害怕殃及池鱼,害怕红四军进攻自己所管辖的广西,因此也派出了自己的两个师的军事力量在边界对萧克部进行阻击。这个时候的红六军刚刚突围成功,又遇上了前方阻击和后方追击的两难境地。面对这样的紧急情况,萧克与上级商量,深思熟虑后决定立即行动,趁着敌方还未准备好的时机,强渡湘江。但是这样的决定很快被发现苗头,立即派兵到达湘江,阻止红六军强行渡江。这个时候,加上白崇禧的部队,军队数量迅速增加,多达我军的4倍之多。这样的局势又使萧克部面临着一道难关,那么萧克是如何化解困难,顺利实现战略转移的呢?面对这样的危急情况,萧克看到渡江无望,于是立即下令改变行军路线,率领部队向阳明山区,继续南下,摆脱敌军的包围。这样的战略彻底惹怒了,再次派出了数十架飞机对红六军团进行追击,以此来拖缓红六军团的行军速度,帮助陆军进行追击。那个时候正是酷暑,烈日炎炎,红六军的战士们都带着草帽避暑,但就是这样也还是满头大汗,大汗淋漓。并且现在在转移的路程中,萧克部队还面临着敌军的轰炸。萧克苦恼不已,很快躲避敌人轰炸的妙计出现在萧克的脑海中。
这个锦囊妙计就是让所有人扔掉草帽。面对这样的酷暑,萧克的命令让战士们不明所以,在这样艳阳高照,烈日炎炎的天气下,为什么要丢掉这唯一可以减少暴晒的工具呢?很多战士内心不禁嘀咕,内心不满,但是作为优秀的战士的他们明白服从的重要性,于是按照命令将自己的避暑工具放在了路边。很快,追击萧克部的军队先头部队到达了红六军团扔掉草帽的地方。面对酷暑,军队也忍受不了,看到一堆草帽后,军队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这先头部队的旅长高福祥便下令让士兵捡起草帽,让士兵们获得短暂的凉快。但高兴是短暂的,军队开始笑不出来了。因为自己的空军对草帽特别敏感,认为戴草帽的就是红军,于是向高福祥部队进行了一顿狂轰乱炸,高福祥部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部队一下子损失惨重,人仰马翻,死伤过半,这个时候的高福祥才明白这原来是萧克的计谋。萧克也乘机率领红六军团摆脱了的包围,顺利渡过了湘江。
从上面两个事实来看,萧克上将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很强的。在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下,萧克能够想出很好的点子去化解自己的困境,使自己部队的损伤降到最低。这也充分体现了萧克上将的运筹帷幄,巧妙地化解自己的危机。由此可见,萧克上将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开国儒将萧克面对敌人的追击,想出妙计,使得自己部队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萧克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很多人可能认为那个年代的将军们因为时间条件原因并没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但是萧克却是文武双全。除了领兵打仗外,萧克上将还喜欢在闲暇时间钻研文学,勤练书法。在萧克的办公室中,在整齐的办公桌上还有一排偌大的笔架,笔架上毛笔整整齐齐排列,这在默默中展现着萧克在书法中的兴趣。让人想不到的是萧克上将在抗战时期还靠这爱好糊口度日。1927年南昌起义后,萧克所在的部队受到了阻击。在遭到伏击后,部队溃散,萧克也流落四方。最后萧克到达广州的时候已经一穷二白,身上一文钱都没有了。于是他就开始帮助卖字摊的老先生卖字来维持生计,平时就帮先生磨墨,客人多的时候,写上几张。就这样,萧克靠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活了下来。
萧克上将到了耄耋之年,也很讲究写字的要求,要求工工整整,这也是他启蒙老师对他的严格要求,萧克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每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来到家中请父亲写对联,萧克在帮父亲磨墨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因此也喜欢上了书法。萧克的家族基本都是读书出身,特别是他的三伯学历最高,家里收藏了很多书籍,萧克一有空就去三伯家看书。到了萧克就读师范学校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供萧克读书了,但是萧克并没有放弃。师范学校的校长也用《送东阳马生序》的话语鼓励他,并让萧克在平时帮学校打印讲义来维持读书,这样也让萧克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许多将帅都是在革命军队中才开始学习文化知识的。所以在这些将帅中,能诗善书的萧克可以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儒将,正像斯诺前夫人在《中国老一辈革命家(自传)》中所评价的那样:“萧克是中国人所称的‘军人学者’的再世。”
萧克上将喜欢书法,也喜欢文学创作。在那个峥嵘的战争年代,无论是面对敌人的猛烈追击,还是长征途中的横渡关山,萧克上将都会在闲暇时间钻研书籍,吟诗作赋。艰苦的环境并没有减少他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仍然对创作的热情不减,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用萧克上将的话来说,他从来没有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件神秘的事情,文学创作反而为我带来了无尽的乐趣。1985年底,萧克退休了,不禁地感叹:事情太多了,时间也很短,虽然老了仍然不知道疲惫,但是越老越觉得文学创作难了。但是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和最让人称道的是他创作的《浴血罗霄》,这本书籍,是萧克上将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里完成的,在建军前夕才出版,从完成初稿到出版,历时半个世纪,萧克上将也从一位三十岁的青年人变成了八十一岁的老人。但是努力是有回报的,1991年,萧克先生历时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浴血罗霄》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是对作品的肯定,也是对萧克上将文学水平的肯定。
萧克是一位功勋卓越的战将。他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在参军过程中他特别的努力认真,在每个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于是他很快地就被提拔成为了师长,成为了我军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在多次战争中,萧克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筹帷幄,巧施良计,使得敌军分崩离析。萧克也是一位军事教育家。战争时期,萧克建立教导队,担任军事大学的校长,为我们革命年代和我们的军事人才培养了人才,开拓了我军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萧克也是一位作家,在那个战争年代,他在闲暇之余写下来《浴血罗霄》这部长篇小说,这本小说还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萧克也是一位诗人,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他还写下了多篇动人的诗篇,记录了他的经历和感情。萧克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热爱书法,笔走龙蛇,甚至在耄耋之年还保持着写字工工整整的严格要求。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将军怎么能不让人喜欢和尊敬呢?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本期内容的朋友点赞评论关注支持一下吧,咱们下期再见。
上一篇: 大豆制品粉末超微粉碎机-速溶黄豆粉磨粉机 下一篇: 【48812】保证早顶峰顺利通行天津排水部分全力扫除中心城区积水